谁让德国汽车工业陷入海啸级危机 电动车转型滞后引发危机

德国汽车工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德国制造”全球名片的汽车行业陷入困境。10月28日,大众集团宣布计划关闭德国工厂并解雇数以万计员工的消息成为头条新闻。这不仅是大众的问题,也是整个德国汽车制造业面临的严峻局面的一个缩影。从高端品牌如梅赛德斯-奔驰、宝马、保时捷到奥迪,再到零部件企业,纷纷传出产品滞销、收缩生产、关闭工厂和裁员的消息。

谁让德国汽车工业陷入海啸级危机

这场危机与中国市场密切相关。中国是德国汽车制造业的最大单一市场和长期利润来源地,但中国正在迅速转向电气化和数字化技术,拥抱电动车未来。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汽车业报告2024》指出,当中国市场售出的新车一半以上已是新能源车时,燃油车的时代似乎即将结束。尽管大众早在几年前就确定了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的战略,并为此投入大量资金,但德国新能源车市场的缓慢发展和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大众在全球电动车市场中的地位下滑。

谁让德国汽车工业陷入海啸级危机 电动车转型滞后引发危机

分析这场危机的原因,不仅涉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判断失误、市场需求变化,还包括外部环境因素如经济衰退、政策支持不足等。德国联邦政府的一些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危机。例如,政府在欧洲绿色新政框架下的新能源汽车叙事令人困惑。自民党背景的交通部长维辛质疑欧盟和联邦政府对燃油车的政策,而绿党则因俄乌冲突导致能源价格高涨以及自身的环保立场,未能有效推动电动车发展。此外,德国政府在充电桩建设方面的滞后和高昂的电价也影响了电动车的普及。

德国汽车企业在意识到中国在电动车领域的技术优势后,纷纷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电动车。然而,德国政府在《中国战略》框架下对中国定位模糊,没有认真对待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反而接受了欧盟委员会关于中国电动车补贴扭曲市场的说辞。欧盟最终决定对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征收高额关税,这对德国汽车制造业造成了双重打击:一方面,与中国的合作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德国高端燃油车的对华出口也可能受到中国回应措施的影响。

在中国看来,德国汽车制造业未能在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过程中占得先机,未能及时应对中国市场的需求变化。同时,德国政府在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征税问题上的态度也体现了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向地缘政治视角的转变。这种转变让德国汽车制造业的角色变得尴尬:在欧盟,他们发出维护自由贸易和技术竞争的声音;在国内,面临舆论压力;在中国,面对巨大的转型和竞争压力。

德国汽车制造业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舆论环境和政策转向是否会给予其转身的机会,仍是未知数。

免责声明:本文章由会员“极目新闻”发布如果文章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于本站联系